close
上課時,老師提到圓覺經裡的某章節

普眼菩薩章: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毀戒;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清淨慧菩薩章: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如何看待性與欲呢?!
在昨天上課老師談到這個議題後
以上述章節來使行者思考

想做個統整
因為最近也和恩師討論這樣的議題
修行人該如何看待這回事
在我的修行經驗中(靈修)
當自己修持到一個明白關係議題為何的時候
再度回來面臨姻緣這件事
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要不要繼續!?
要,要怎麼做?!
不要,之後如何面對這樣的關係議題或生理需求?!
前世姻緣是我們最肯定和在意的
但前世姻緣是的需要處理嗎?是在處理什麼?

我個人一個很簡單的看法就是”了因解果”
當自己真明白因果這件事情之後
其實就不會在乎必須要以何種型態或型式呈現
這樣講可能聽不太懂
舉個例子:(我腦子浮現的其實是新少林寺這部片子)
何謂前世姻緣
指的是你們有未竟事宜的倆人
為了要圓滿這未竟事宜而再一次的緣份
這緣份就是要讓雙方在這個關係裡面修正
俢正那些不健全不平衡的心
我再講清楚一點
緣份是一種感召
如果自己的心已經是清靜的,原則上要風生水起不容易(不會感召)
這也是修行(修心)之所以會改變命運的道理
如果定業不可轉,現前
那就是智慧的印證和運用了
以清靜自信去面對這樣的業力
既是業力那就不用在乎是以什麼方法了!!
更不用在乎你自己是什麼身份和地位
因為重點是自己要如何圓滿這個內容
這個時候的角度是會站在對對方為前題的
以對方能夠明白的方式或方法去究竟這個緣份
因果就是這麼一個事
就算自己修得再高深
一旦業力現前,還是得進入圓滿究竟
這亦是個契機或說轉捩點
再談深入一些


你可用方法或方式或道路來詮釋
一開始接觸修行之人
容易落在法執
進而落入法空
但當自己真正更深入明白後是不執法也不執空的
此時才是真正的全然~生命如何流動都可以~
我個人認為這才是真明白
修行中的真理是可以以一貫穿的、同理可證的
我深信生命中的一切都其來有自
而這個自不一定是與前世有關(不用太牽扯)
但一定和自己的心有關
有時是自己今生的習性業力所造
我亦深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謂之自己的精心策劃)
這個生命這個宇宙並不會給你一點點意外

法法本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那和性與慾有何關聯?
當自己選擇清靜時
關係的議題自然無緣
但生為人
有著基本的生理需要求
你可以說這就是慾
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可證
只要自己清楚的面對”自己要什麼?”
一定有方法有路可走
不一定要發生肉體上的關係
一樣可以處理這樣的需求
這也是一種修練

自渡、渡人
拿捏與分寸是一個最重要的準則
何時要進?何時要退?
該做到怎麼樣?是自己對心的修練

記得,來到眼前的一切
都要相當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因為,生命中的一切,不過是一次次完完全全的對自己交待
 
 

也曾經為時下年輕人的我

一樣有過現在時下年輕人的一切

原本對於開於性的行為

一開始會覺得本來就這樣

在恩師的教育後

轉變為不應該這樣

因該要以精神層面為主

直到日前

看見同學的案例

我發現自己和恩師的看法出現落差

我一直覺得

有時人必須要到某種程度上的坦誠相見

才能看到真面目或者說才能會坦白

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

第一:這樣只會把事情搞複雜

第二:時間還是可以證明一切

我想這是一種空間和轉圜

不論多肯定

空間和轉圜還是一定要有的

 

在修行的領域中

白開水和時間一直是我最要的東西

因為這兩樣是終有一天會證明我的內容

一切言語、一切的一切都是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芳芳 的頭像
    芳芳

    靈學生死觀自在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